技術文章
膜材涂層的接觸角測試需要遵循標準化的方法和流程,以確保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。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和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(ASTM)等機構已建立了一系列接觸角測量的標準方法,為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膜材涂層測試提供了規范指導。本節將詳細介紹靜態接觸角測試、動態接觸角測試的標準方法與實踐要點,幫助讀者掌握膜材涂層潤濕性評估的規范化操作流程。
靜態接觸角測試是最基礎也是zui廣泛應用的膜材涂層評估方法,其標準流程主要遵循ASTM D7334-08(2013)《通過接觸角測量涂層表面潤濕性的標準實踐》。該方法適用于大多數平整、均勻的膜材涂層表面,具體操作步驟如下:
1、樣品準備:將至少50mm×50mm的樣品置于潔凈環境中平衡24小時(23±2℃,50±5%RH)。使用無塵手套操作,避免直接接觸測試區域。必要時進行等離子清洗(空氣等離子,50W,1分鐘)或UV臭氧處理(20分鐘)去除有機污染物。
2、儀器校準:使用標準角度樣板(通常為20°、90°和120°)校準光學系統,確保角度測量誤差<±0.5°。微量注射器需用精密天平(精度0.01mg)進行體積校準,控制液滴體積為2.0±0.2μL(對水而言)。
3、液滴沉積:將樣品水平放置于樣品臺(水平度<0.1°),注射針頭(通常為0.5mm外徑不銹鋼針頭)距表面3.0±0.5mm,以0.5μL/s速度釋放液滴。液滴釋放后等待30秒使系統平衡。
4、圖像采集:使用背光源(通常為LED冷光源)和至少200萬像素的CCD相機采集液滴側視圖像,快門速度不低于1/500s以避免運動模糊。圖像中液滴高度應占據畫面高度的1/3至1/2。
5、接觸角計算:采用Young-Laplace擬合法分析液滴輪廓,對左右兩側接觸角分別計算后取平均值。若兩側角度差>5°,需檢查表面均勻性或重新測試。
對于超疏水表面(θ>150°),靜態接觸角測試需特別注意液滴沉積技術。研究表明,過高的釋放高度(>5mm)會導致液滴沖擊表面時發生暫時潤濕,使測量結果偏低。推薦采用"接觸-收縮"法:先將針頭輕觸表面形成較大液滴(約5μL),然后緩慢回抽使液滴體積減小至目標值(2μL),這樣可獲得更可靠的本征接觸角。
動態接觸角測試能夠提供比靜態測試更豐富的表面信息,主要方法包括增減液滴法和傾斜板法,相關標準參考ISO 19403-4(2017)《涂料和清漆-潤濕性測量-第4部分:動態接觸角測量》。動態測試對膜材涂層的均勻性和耐久性評估尤為重要:
1、增減液滴法:
初始沉積2μL液滴,等待30秒記錄靜態接觸角
以0.1μL/s速度增加液滴體積至5μL,記錄液固接觸線剛移動時的前進角θA
然后以相同速度減少體積至1μL,記錄接觸線剛回縮時的后退角θR
接觸角滯后Δθ=θA-θR,反映表面粗糙度和化學異質性
2、傾斜板法:
在水平位置沉積5μL液滴,記錄初始接觸角
以0.5°/s速度傾斜樣品臺,使用高速相機(至少100fps)捕捉液滴開始滾動瞬間的前端角(前進角)和后端角(后退角)
計算滾動角(液滴開始滾動的傾斜角度)和接觸角滯后
動態測試數據顯示,優質的AF涂層應具有適度的接觸角滯后(10°-30°),滯后過小(<5°)可能導致涂層機械強度不足,過大(>50°)則表明表面存在明顯缺陷。某手機屏幕鍍膜測試案例表明,經過5000次摩擦測試后,劣質涂層的接觸角滯后從初始25°增加至65°,而優質涂層僅增至35°,這為產品耐久性評估提供了量化指標。
掌握這些標準測試方法與實踐技巧,研究人員和工程師能夠根據不同的膜材涂層類型和應用需求,選擇合適的接觸角測試方案,獲得準確可靠的表面潤濕性數據,為產品開發和品質控制提供科學依據。